082011-10
辛亥革命博物館勝利開館
3040次2011-10-08

------武漢有了另一座文化標識

?

?

10月8日,為迎接辛亥首義100周年的到來,辛亥革命博物館正式開始試運營,市民可以參觀百年風云歷史,穿越宏大運動,身臨其境的重溫歷史留下的波瀾壯闊的印記,武漢市也有了新一個文化標識。
  辛亥革命博物館修建歷時兩年,建筑面積2.2萬平方米,展廳面積近7000平方米,分為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,設有1個序廳、5個基本陳列展廳、1個多功能展廳、1個學術報告廳及配套設施等。新穎獨特的“V”字外形設計與“求新求變,勇立潮頭,敢為人先”的辛亥革命精神相對應。建筑以紅色為基調,既體現了楚文化的特性,又與對面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--“紅樓”相互呼應。
  武漢建工作為施工總承包單位,在建設過程中采用了許多技術創新,在施工過程中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,發揮專業和管理優勢,在工程施工中大力應用建筑業新技術,解決實際施工中遇到的難題,獲得專利技術7項,創造省級工法4項,是湖北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,其《超大懸挑異形鋼桁架安裝技術創新》QC成果獲得了全國QC發布一等獎。
  博物館主要采用鋼骨混凝土框架和鋼骨混凝土剪力墻結構,為了實現其“V”字造形外觀,二層以上采用全鋼結構,鋼結構屋面為多折面,屋面鋼結構框架梁采取扭彎成型工藝。三層至屋面為“V”形對稱大跨度懸挑鋼桁架結構,桁架長度約70M,懸挑跨度約38m,懸挑端支撐高度為24.2M,單榀桁架重約235噸,桁架分段吊裝,最大的吊裝單元約57噸,兩榀桁架相交處飛檐翹角重約10噸。這種鋼結構在公共建筑中是獨樹一幟的。面對該工程鋼結構復雜、工期緊、難度大的特點,武漢建工合理規劃整個工程的吊裝程序和技術措施,采用大噸位吊機跨外吊裝、空中對接的施工方法,如期實現了V鋼結構施工任務。
  據悉,分布在館內5個基本陳列展廳的主題陳列展覽《共和之基--辛亥革命歷史陳列》,分為“晚清中國”、“革命原起”、“武昌首義”、“走向共和”、“辛亥百年”五個部分,展線總長度達1500余米,參觀者可在漫漫長廊上盡享歷史遺風。

?

館體正門

?

歷史長廊

?

“條約墻”

?

堂皇燈景

?

廣場夜景

分享至: